《论语》“学而”感悟 (2010-02-24 18:05:4...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1 17:19 浏览 N 次近来再读《论语》,对“学而”篇又有了新的感悟。
“学而”共16章,每一章都阐述了一个道理,但纵观“学而”篇,还是有其中心的,这个中心是什么呢?
要感悟这个中心,还是得首先读懂第一章。而要读懂第一章,又必须对全篇进行整体的认识和解读。
第一章有三句话,三句话是相互承接的,是有联系的。而这三句话的每一句话又都有一个关键。学古文的人都知道,大凡文言文有两大特点,即虚词多,省略多。分析文言文,必须上下文联系起来揣摸、感悟,文言文经常省略的是主语、宾语。在这章中,我们必须搞清这样三个问题:“学而时习之”,学习什么?“有朋自远方来”,朋友从远方来干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道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关键,只要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能正确理解这一章了。
但是要理解这三个问题,仅仅从本章来理解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有从“学而”全篇贯通来理解,才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对“学而”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认为全篇16章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没有一个中心。其实,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错误理解,它误导了人们对“学而”篇的理解,从而也对《论语》的曲解。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因而具有点题作用。“学而”篇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人认为重点是讲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我们可以从第二章起进行分析。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而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君子要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这一句落脚点在一个“仁”,说明了“孝弟”是“仁”的根本,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满脸装出和善的样子,这种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也是突出一个“仁”,说明怎样才有“仁”,从反面阐述什么是仁,说明的还是诚实问题。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对三件事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这也在说明怎么样做到“仁”,强调的是为人处世的个人修养。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物,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仁政”。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精力的话,就去学习知识。”)
进一步阐述什么是“仁”。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专门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这方面做人的学问了。”)
讲“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必须“仁”,而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是指学做“仁”,尽管自己说没有学过怎样做到“仁”,我却认为他是学过怎样做到“仁”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仁”,是并不需要学习的,它是在“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的。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既是学习了,所学知识也不会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怎样做君子?只有“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才是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讲的是待人处事,也仍是在讲“仁”。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自然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民德归厚”就是“仁德”的具体表现,体现的还是一个“孝”。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要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有心求人得到的呢,还是想给别人提供意见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所以才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他。老师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因为孔子做到了“温良恭俭让”,具有真正的“仁”的品德,所以才受到各国统治者的信任和尊敬。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章讲怎样才能做到“孝”,做到了孝,也就做到了“仁”。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适用于大小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这章讲“礼”与“和”的关系,重点讲“礼”的重要性,而“礼”是“仁”的重要内容。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只有不丢失这些信和礼,才能得到尊敬。”)
讲“信”与“恭”必须符合“义”和“礼”。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向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君子的“仁德”。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贫而乐,富而好礼”也是君子的“仁德”。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君子的品德是“患不知人”。
因此,“学而”篇贯穿的中心就是“仁”。我们可以这样解答第一章:“学而时习之”,学习什么呢?答:学习“仁”。“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来干什么呢?答:来学习讨论“仁”。“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道什么呢?答:不知道“仁”(即不知道什么是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仁)。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一章了:孔子说:“学习仁,并在生活中实践仁,这是很愉快的事。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各地来学习和研讨(什么是仁和怎样做到仁)时,那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啊。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仁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仁,大家都激烈的讨论而且不气不恼,这不就是道德修养高的表现吗?”
“学而”篇第一章为我们很生动的描写了一幅热爱学习、踊跃讨论的场面,充分展现了和谐的民主氛围。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志同道合的有修养的人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有关“仁”的学问,大家互相探讨,有不懂的就大胆提出来,孔子给大家耐心地解答,一点也不因为其他人的无知而恼怒。
这样来理解,其实正合符孔子的的思想。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仁”,他很看重仁的“孝、忠、信、礼”――对父母要孝、对君王要忠、对朋友要信,这就是孔子所谓的“仁”。他不仅教育弟子要学“仁”,在他为官时实践“仁”,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教育出来的弟子从政为官中实施“仁”。
或许我们还可以对“学而”全篇16章进行整合,改编为一段很有趣的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上,孔子正在向弟子们讲授“仁”的学问,孔子说:“大家都认真好学,把自己学到的有关‘仁’的学问经常温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大家志同道合,一起追求‘仁爱’、‘仁政’,一起探讨,很是融洽和谐。你们有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可以提问,畅所欲言,我也会耐心地给你们解答,决不生气,因为这样才是一个君子所应有的品行。”
(孔子又说:“我先问你们,你们知道仁的根本是什么吗?”)
有子抢着说:“一个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而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君子要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补充说:“满口花言巧语,满脸装出和善的样子,这种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孔子又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子夏回答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专门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这方面做人的学问了。”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自然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精力的话,就去学习知识。”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孔子又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即使学习了,所学知识也不会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有错误不要怕改正。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禽悄声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要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有心求人得到的呢,还是想给别人提供意见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所以才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他。老师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孔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说:“治理一个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物,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有子插话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适用于大小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向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只有不丢失这些信和礼,才能得到尊敬。”
(孔子问弟子:“怎样做才符合一个有仁的君子呢?”)
曾子说:“我每天对三件事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最后,孔子感慨地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生动活泼的问答,热烈民主的讨论,孔子对弟子的诲人不倦的教学场面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加载中,请稍候......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06-11· [转载]修身改命 ---- 王凤仪
- 06-10· 引用 中国根雕工艺展
- 06-09· 【引用】性 命 双 修 万
- 06-09· [转载]重阳立教十五论.金
- 06-09· --在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纯
- 06-05· 万华私募:03月14日(星期一
- 06-05· 评论 (
- 06-03· 环宇分子筛
- 06-02· 荣昌崽儿卟看卟行!
- 06-02· 荣昌政府不作为应该被行
- 06-02· 荣昌人
- 06-02· 崭新的荣昌(重庆荣昌行之
- 06-02· 湘西荣昌集团涉嫌非法集
- 06-02· 荣昌海棠香国旅游文化节
- 06-02·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三农科
- 06-02· 西行慢记 荣昌 吴家 万古
- 05-31· [转载]来自天堂的神童Ak
- 05-31· 超常班考试藏玄机:明知寻
- 05-31· [閱讀]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
- 05-31· 3月20日 星期四 (新購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