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宁夏八景与八景诗----清代宁夏中卫知县黄恩锡“更标”中卫十二景与十二景诗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0 03:01 浏览 N 次清代宁夏中卫知县黄恩锡
“更标”中卫十二景与十二景诗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云南永北府(今永胜县)人、进士黄恩锡调任宁夏中卫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政绩卓著,深得邑人拥戴。黄恩锡在中卫除了勤政建功于民外,还擅文善咏,公余闲暇,采访民情民俗,所创作的大量诗词,既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又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卫山川的民俗风情。
另外,对中卫旧有十景,黄恩锡也逐—进行了考证。他认为“中邑(中卫,含今中宁县)在古朔方银夏属境,为边陲要路,幅员式廓,山川雄秀。如牛首、羚羊、黑山、香岩,皆足以分贺兰之胜。而星河(指黄河)中贯,三折东流,决渠引灌,良田万顷,久涵濡(此指恩德润泽万物)于盛朝。百年之休养生息,既庶既富,敷教兴文,盖在昔沙漠戎马之区,今已骎骎(此为急速意)乎科第文物矣。”他在《中卫各景考·序》中云:“(中邑)旧有十景,以今考之,若羚羊夕照、红崖秋风、槽湖春波之类,既有变迁陵谷(山川的变迁)之莫可考据,而无名《十(景)诗》,亦未足以尽表章而发明之。且志(指《(万历)朔方新志》)成于前明万历间,其青铜、牛首胜迹,皆未入中邑舆图。是宜因时增减,亟为阐扬,庶不至山川风物,暗而不彰,郁而不发,此有司之责也。”于是,他于案牍形劳之余,遍访卫地,采风问俗,于四载心到身到之所得,将中卫旧十景,更标为十二景。黄恩锡“更标”的中卫十二景是:青铜禹迹、河津雁字、香岩登览、星渠柳翠、羚羊松风、官桥新水、牛首慈云、黄河泛舟、石空灯火、暖泉春涨、黑山晴雪、炭山夜照。除保留了明代的石空灯火、暖泉春涨、黑山晴雪外,羚羊夕照更为“羚羊松风”,黄河晓渡更为“黄河泛舟”,鸣沙过雁更为“河津雁字”,石渠流水更为“官桥新水”,废去“芦沟烟雨”、“红崖秋风”和“槽湖春波”三景,新增了“青铜禹迹”、“香岩登览”、“星渠柳翠”、“牛首慈云”和“炭山夜照”五景。更为难得是,黄恩锡还对这十二景分别写了《中卫各景考》,这对后人认识研究中卫胜景,具有重要意义。
中卫新十二景设立后,文人们纷纷赋诗咏唱,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作。下面将中卫十二景和十二景诗分别予以介绍。
一、青铜禹迹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辉夕照红”。青铜古峡,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地势十分险要。“银川锁鈅此称雄”,为灵、夏之襟带,实固、靖之藩屏。历代王朝均在此驻兵,为兵家必争之地。
青铜古峡,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据说远古的时候,大禹为治水来到西北雍州今宁夏地界,他看到黄河过了沙坡头便被阻塞,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大禹循黄河而下,至分水岭时,只见湖水被大石山所阻,人们都迁到山岭上叫苦连天。大禹决定凿开这座大石山,以使黄河水畅通无阻地向下游流去。大禹夜以继日地挥斧劈石,可是大石山却顽硬不动。当他感到实在疲乏了,便在大石山下的一个岩洞里休息。这件事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便将斗牛宫里珍藏的镇宫之宝——青铜神斧交给大禹,让他用这把神斧劈开大石山。大禹得了神斧,便挥动长臂向大石山猛劈过去,只听得一声巨响,那座巍然不动的大石山被砍出了一条长8.5公里、宽数百米、深200米的大峡谷,黄河水立即向东北流去。他提笔在牛首山面河的峭壁上,留下了“青铜峡”三个大字。宁夏的先民们为了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就在传说大禹休息过的那个山洞岩壁上雕刻了大禹像,并把这个山洞命名为“神禹祠”。神禹洞,当初名叫“坎离窑”,也叫“禹王窑”。
黄恩锡在《中卫各景考》中云:“青铜峡在广武之东北。河自兰靖黄沙漩下冰沟峡,入中邑境,凡三折而东至青铜古峡。支流汇合,两山紧束,几如龙门之状,第水势稍平耳。对岸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疑返照之翻赤壁,此殆青铜之所由名与。入峡,北岸有禹王庙,因石穴为殿宇。询据土人述所传闻云:中邑古为泽国,禹导河至积石经此,以神斧凿削石壁,河乃畅流,因祀于此。锡(黄恩锡)舟行数过,复洁志搜探碑碣,肃瞻禹庙。崖阁参差,像在石洞中,幽邃而明透,令人低徊者久之。因撮记其事,并入志乘,以俟博雅之备考云耳。”
据《(康熙)朔方广武志·古迹志》云:“神禹洞,在青铜峡中……相传神禹治水,曾宿此洞。广武俞汝钦遵父(湖广提督俞益谟)遗命,鼎建禹王殿宇于洞口,庄严圣像。”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初,俞汝钦鸠工兴建,次年夏末落成,有大殿3楹,僧舍6间,洞顶建文峰小阁。大殿内塑大禹像。殿宇金碧辉煌,钟鼓香案齐备,围墙门楼、河边道路修理完善。造船一只,“以济往来”。
“天下黄河富宁夏”,秦、汉、唐历朝历代先后在青铜峡口附近修筑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以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过去采用的是无坝引水,水量无法控制,造成时旱时涝,灾情易出。1958年8月,国家投资在青铜峡修建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凌和满足下游用水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经过20年的建设,青铜峡水利工程全部竣工。雄伟高大的青铜峡栏河大坝把黄河拦腰截断,可谓是巍巍大坝锁黄龙,青铜古峡变平湖。今人周毓峰(湖南人,曾任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赋诗云:“禹迹青铜昔日艰,万家楼阁换新颜。绿垂红绽秋先熟,车涌人流富不闲。高坝网分天上电,大河水控峡边山。画船指点平湖景,神女翻疑到此间。”
如今神禹洞、禹王庙已被青铜峡水库淹没。我们不妨从古人咏诵“青铜禹迹”的诗歌中去了解这一遗迹吧。《(乾隆)中卫县志》和《朔方道志》共收录了3位文人写的《青铜禹迹》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青铜禹迹 (清)栗尔章
丁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夏五日,自中卫归,舟泛峡口,谒禹庙,访之父老,知为同年大参俞念兹(湖广提督俞益谟之子俞汝钦)建。因赋近体一章,刊石以纪之。
铜峡中间两壁蹲①,何年禹祠建山根。
随刊八载标新迹②,疏凿千秋有旧痕③。
凭溯源流推远德④,采风作述识高门⑤。
黄河永著安澜颂⑥,留取丰功万古存。
栗尔章,宁夏人。康熙乙未(1715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广东道监察御使。
——————
① 两壁蹲:两岸对峙的样子。
② 随刊:《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随,沿着;刊,砍削。随刊是“随山刊木”的缩用。标新迹:留下新的痕迹。
③ 疏凿千秋有旧痕:意为两岸的山峡虽已过去千年,但仍有大禹开凿的痕迹。
④ 凭溯:依此而上。远德:久远的恩德。此指大禹治水的恩德。
⑤ “采风”句:采风作述:采集民间传说著书。俞汝钦曾秉承父志编修《朔方广武志》。在该志《古迹志》中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和俞汝钦兴建禹王庙的事。故这句诗是栗尔章对俞汝钦将大禹开凿青铜峡事迹写进志书并建禹王庙之事的称赞。高门:谓显贵之家。俞汝钦的父亲俞益谟曾作过湖广提督,其祖父俞君辅(即俞益谟之父)被朝廷封赏为荣禄大夫。故其家被称为“高门”。
⑥ 安澜:水流平静,没有波涛的样子。
(二)青铜禹迹 (清)罗元琦
河流九曲汇青铜①,峭壁凝晖夕照红。
疏凿传闻留禹迹, 安澜千载庆朝宗③。
罗元琦,清代云南石屏人,曾任候补知县。
——————
① 九曲:言黄河河道之曲折。《乐府诗集》九十一唐高适《九曲词·序》:“《河图》曰:黄河出昆仑山东北……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
②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亦借指百川入海,《书·禹贡》:“江河朝宗于海。”谓百川归海。
(三)青铜禹迹 (清末民初)吴复安
何年疏凿到青铜, 禹洞深山缥缈中。
古塔排峦云作阵①,长河入峡浪翻空。
孤帆迷雾冲成白, 落日衔山返照红。
峭壁岈嵯相对峙② 银川锁钥此称雄③。
吴复安(1872—1920年),字心斋,宁朔县大坝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曾任宁夏中学、师范监督。民国二年(1913年)任宁朔县议会议长。民国七年(1918年)主编《朔方道志》。
——————
① 古塔:此指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名山古刹中,有不少著名的佛塔。但那都是单个的塔。有些地方虽有塔林,像嵩山少林寺塔林,但那些塔是一个高僧死了建一个,面貌各不相同。而青铜峡一百零八塔是全国罕见的塔群,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处。据专家学者们研究,这些佛塔当建于西夏时期。佛塔背靠山峦,面对黄河,依山势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奇数排列成12个横列,总计108座,形成一组整体呈三角形的巨大佛塔群。一百零八塔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 岈嵯(cuó):山势高峻突兀的样子。
③ 锁钥:谓锁及钥匙。唐韩愈《昌黎集》九《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门洞无锁钥,俗客不曾来。”引申指军事防守的重镇。青铜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夏镇城的门户。
二、河津雁字
黄恩锡在《中卫各景考》云:“旧志载‘鸣沙过雁’。锡于宾鸿(大雁)接阵之秋,时至故城(鸣沙故城)。断垣废塔,塌岸荒滩,求其所谓践沙之鸣,既不复得,即闻声顾影,徒为遗墟兴感。而乱流古渡,嘹唳晴空,睹纵横回翔之致,转增烟云飞舞之思矣。” 鉴于此,黄恩锡将“鸣沙过雁”更标为“河津雁字”。河津,黄河古渡口。雁字,群雁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因称“雁字”。
《(乾隆)中卫县志》收录了张淦写的《香岩登览》诗,下面予以介绍。
横斜飞度塞天秋, 影入冰纹细细钩。
会得凌空三折意①,鹅经底向世间求②。
张淦,字雪涛,清代浙江仁和(治所在今杭州市)人。其余不详。
——————
① 会得:能够得到。三折:即黄恩锡所云“星河中贯,三折东流”之意。此亦可解为以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喻雁行。
② 鹅经:《黄庭经》的别称,法帖名。晋人书帖,学写小楷的多以此为范本,相传晋王羲之所书。
三、香岩登览
香山,在今中卫市南部,北临中卫平原,南临兴仁平原,东临清水河河谷平原。向西延入甘肃省。黄河穿过西部形成黑山峡。香山走向东西——北西西,长85公里,宽20~40公里。主峰香岩寺山海拔2361米。香岩寺山北麓断崖以南海拔2000米以上;以北海拔1700~1900米,山脊平坦,沟谷深切。《中卫各景考》云:“香山之巅,峰峦巍耸,凌云插汉,顶旧建佛寺。每登临远眺,群山皆俯。南通灵固,北尽沙漠,城堡星罗,河流如带,殊足以拓心胸而资浏览矣。”《续修中卫县志》载:“香山,县之南山总名,前明为庆藩王(指明太祖朱元璋之16子庆王朱栴)牧场。至国朝(清朝)始入县治。其地周环约五百余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薪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
《(乾隆)中卫县志》共收录了2位文人写的《香岩登览》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香岩登览 (清)宋 楫
边城古刹势崔嵬①,竟日登临未拟回②。
俯视河山收眼界, 恍疑身在雨花台③。
宋楫,清代天津人。其余不详。
——————
① 边城:指中卫县城。《(乾隆)中卫县志·序》云:“中卫,古边邑也,襟带河山,幅员辽阔,昔为用武之地。五代而后,多沦于西夏。”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司,中卫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古刹:此指香岩寺。崔巍:高大耸立。
② 竟日:整日。未拟回:没有打算返回。
③ “俯视”两句:雨花台: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三国时称石子岗,又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两句是说,每当登临香岩寺远眺时,群山皆俯,河流如带,恍惚置身于在烟雨飘渺的雨花台上。
(二)香岩登览 (清)方张登
香山高与碧云齐, 万里风烟树影迷。
白草萧萧孤雁下①,群峰尽带夕阳低。
方张登,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平罗县知县。
———————
① 白草:西北地区所产之草,俗称芨芨草。此草到秋冬变白,故称白草。萧萧:象声词。风吹白草声。
四、星渠柳翠
星渠,即流经于今卫宁平原上的干渠七星渠。根据史料推断,七星渠开凿于西汉时期。《宁夏省水利专刊》第一期载,七星渠开凿于公元前92年,即汉武帝征和元年;《宁夏农业地理》载为公元前100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只是不知渠为何名,“七星渠”一名始见于明《(宣德)宁夏志》。渠口原在泉眼山下,相传其地有泉七眼,形若列星,因此而得名。又云:灌区原有柳青、贴渠、大滩、李滩、孔滩、田滩六渠,七星渠位列其他六渠之首,形似七星,故名。现该渠全长88公里,灌溉中卫、中宁及3个国营农林场的耕地40万亩。
《中卫各景考》云:“七星渠,自冯城环洞(即今中宁县七星渠双阴洞沟环洞)以下,观察钮公(廷彩)于雍正十二年,请项创修红柳沟环洞飞槽,渠始下浇白马通滩。沿岸植青杨垂柳。春夏之交,渠流新涨,千株挂绿,翠色涵波,足供人游赏不置云。”史志载,明末以来,七星渠红柳沟涵洞和渡槽被山洪冲决,致使七星渠中断上百年,下游百姓无法引水灌溉。雍正十二年(1734年),官任分巡宁夏道的钮廷彩,相度地形,亲率僚属,督修七星渠红柳沟涵洞渡槽及泉眼山渠口进水正闸,历时3年竣工。工程竣工后,钮廷彩又号召沿渠农民在渠的两岸栽植杨柳树,从新宁安堡(今中宁县新堡镇)到白马(今中宁县白马乡),几十里相连不断。数年后,每年春夏之交,七星渠满渠春水,雨后新涨;两岸柳树,千株挂绿。游人踏青渠岸,又清爽,又惬意,遂成为中卫十二景之一。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七星渠经过后人的裁弯取直,原有的百年古柳已所剩无几。不过,今人新植的垂柳已成新的一景。陈晓希(原中宁县党史办公室干部)《星渠怀古》诗云:“秦皇拓疆北地功,星渠始凿汉武中。桑麻翠染漪阡陌,闹市欢歌寨堡宏。唐浚夏疏兴废递,明清上饮泉眼东。千秋伟业人称赞,当代扬黄袅群峰。”宁夏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杨柏林亦有一首《赞七星渠》的诗云:“宁安古堡嵌星渠,杞乡处处洒明珠。千年老渠添秀色,两堤翠柳任风流。泉眼山下流霞晚,红柳渡槽醉日初。更喜沟渠灌溉处,果红稻香瓜儿稣。”
《(乾隆)中卫县志》共收录了2位文人写的《星渠柳翠》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星渠柳翠 (清)罗元琦
垂杨垂柳倚平潴①,拂水拖烟翠浥裾②。
梅雨乍添新涨满③,踏青人上七星渠。
——————
① 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此指七星渠水。
② 浥(yì):湿润。裾(jū):衣服的前襟或指衣袖。
③ 梅雨:本指初夏产生于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此借指春夏之交,宁夏地区雨水较多的时候。
(二)星渠柳翠 (清)方张登
七星渠水正漫漫①,孤鸟横飞返照宽。
三月好风吹柳绿, 千条低拂一川寒②。
——————
① 漫漫:无涯际貌。指七星渠水涨渠面宽。
② 千条:盈千累万的柳条。一川:指七星渠。川,水道;河流。
五、羚羊松风
黄恩锡在《中卫各景考》云:“旧志载‘羚羊夕照’一景。查羚羊寺在永康堡东南土岗下。锡往来香山数至其地,询附近耆老,云:‘古寺毁于前明万历间,今寺则重建于雍正元年。’寺碑剥落,字迹缺略,无可考据。而常乐、永康、宣和三渠,皆有羚羊角、羚羊殿、羚羊夹之名。《志·诗》亦云:‘羚羊山势壮边州。’是山以羚羊得名,而寺与渠亦因山而得名也。第《志·诗》所谓‘夕阳流翠,携酒登楼’者,杳不知其所在,岂山川显晦,各有其时耶?锡憩息寺中时,其前,梨、杨、枣、杏,园林相望;寺阶下有松一,为中邑所仅见者。顷之,响传于林木,与寺松声相和,殊动人潇然出尘之想。因不揣附记所见,并更目为‘羚羊松风’,以待大雅君子之考咏焉。”
而今,羚羊寺已修葺一新,每逢庙会日,香火鼎盛。该寺占地20多亩,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毁、陪殿、门楼等,沿一条中轴线渐次展开。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中心建筑,气势雄伟,殿堂轩昂。羚羊寺依山傍水,周围有羚羊角、羚羊殿、羚羊夹三渠。住在这里的人家,家家有园,户户飘香,仿佛住在桃花源一般。古历四月二十为庙会,恰是枣花盛开之时,十里花香,山不醉人醉;几条大渠,水不流人流。再加上“羚羊打角”的美丽传说,使这里的景色更加迷人。
《(乾隆)中卫县志》共收录了3位文人写的《羚羊松风》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羚羊松风 (清)杨士美
羚羊旧映夕阳时, 此日龙鳞别有姿①。
虎啸山门嗔送客②,西来意在最高枝③。
杨士美,字莲塘,永康堡(今宁夏中卫市永康镇)人。雍正壬子(1732年)举人。曾参加编修《(乾隆)中卫县志》的参校采访工作。
——————
① 龙鳞:此指树皮斑驳的老松。
② 虎啸:此指风声。嗔(chēn):大声。
③ 西来意:佛教语。谓达摩祖师自天竺西来的本意。《景德传灯录》五《慧安国师》:“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宋陈师道《后山诗注》十一《和寇十一同登寺山》:“会逢南过适,不问西来意。”
(二)羚羊松风 (清)任钧鳌
古刹松成盖, 披风徐入襟。
影摇云乱覆, 声撼雨斜侵。
每引凌空鹤, 时鸣无调琴。
听来忘坐久, 不觉涤尘心①。
任钧鳌,字瑶仙,清代宁夏中卫人。
——————
① 涤:扫除。尘心:佛教宣扬超脱现实,把关心社会现实的心情称为尘心。
(三)羚羊松风 (清)尹光宗
春郊选胜过羚羊,谡谡松涛迭韵长①。
满目园林皆画景,绿阴闲憩傲羲皇②。
尹光宗,清代宁夏中卫县人,生员。曾参加编修《(乾隆)中卫县志》的校对缮写工作。
——————
① 谡谡(sù):即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松叶的声音。
② 羲皇:伏羲氏。此指羲皇上人(伏羲以前的人)。典出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陶渊明隐居,夏日临北窗高卧,凉风徐至,闲逸自得,“自谓是羲皇上人”。后用“羲皇上人”喻闲逸自适的人。
六、官桥新水
《中卫各景考》云:“旧志载:石渠流水,殆指美利渠自石坝入口故也。渠流至近城三里许,为官渠桥。戊寅立夏,新建河渠龙神庙成。桥两岸建二坊:一曰‘银川门户’,一曰‘玉塞津梁’。亦仿夏城立迎水之祭,岁以为常。庙东厢向渠为观水堂。棂窗洞启,凭栏观水,活流新涨,顿洗尘襟,令人目爽神怡。邑之士民咸赛神游赏,称胜会云。”从上面“景考”得知,官桥乃美利渠近城3里许的桥梁。美利渠原名蜘蛛渠,又名石渠,元代应理州(今中卫市沙坡头区)境内引黄干渠。创修年代失考,最早见诸史载为明王业《美利渠记》云:“元世祖至元元年,蒿城人董文用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始复开浚,邢台人郭守敬为河渠提举,更立闸堰,今西坎皆其遗制,工作甚精,则蜘蛛等渠之开或皆董郭二公为之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宁夏巡抚毛伯温令中卫文武官员率夫丁整治渠道,开凿新口,改名为美利渠。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十五年(1706年)两次大修,开石坎,垒石坝,自此又称“石渠”。灌田5万余亩。乾隆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西路同知富斌、知县黄恩锡在官渠桥倡建河渠龙神庙等建筑,并于每年立夏举行迎水之祭,“官桥新水”遂成为中卫十二景之一。
《(乾隆)中卫县志》共收录了2位文人写的《官桥新水》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官桥新水 (清)孙良贵
鸣沙启宇逼西戎①,浩浩车书万里同②。
水近银川堪鼓楫③,桥如京洛好乘骢④。
观澜顿涤烦嚣尽, 祈谷频闻八蜡通⑤。
一自浩波盈玉塞⑥,年年钟鼓宴新宫⑦。
孙良贵,字邻初,清代善化(现并入长沙)人。原任安化县(属河南省)知县。
——————
① 鸣沙:指古鸣沙州,治在今中宁县鸣沙镇。见前《中卫十景诗·鸣沙过雁》介绍。启宇:开发疆域。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
② 浩浩:旷远。车书:《礼·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后取“车书”二字,泛指国家体制制度。也指推行制度。
③ 银川: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鼓:扯起风帆。楫(jí):划船。
④ 京洛: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骢(cōnɡ):青白色相杂的马,此泛指马。
⑤ 祈谷:祭祀谷神,祝求丰收。八蜡:蜡,周代祭名,秦称腊,即于每年建亥之月(十二月)农事完毕后举行的祭祀。八蜡是:一先啬,祭神农;二司啬,祭后稷;三农,祭古时田官之神;四邮表畷,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祭猫虎,因它们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坊,祭堤防;七水庸,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害。
⑥ 玉塞:此指官桥两岸二坊中的“玉塞津梁”。
⑦ 新宫:指官桥新建的河渠龙神庙。
(二)官桥新水 (清)宋枚
来去年年柳浪青,一帘活水傍窗棂①。
千家鼓舞趋农事,想见扶风喜雨亭②。
宋枚,清代天津人。其余不详。
——————
① 窗棂:指官渠桥上观水堂的窗棂。
② 扶风:古郡名。故址当在今陕西凤翔县一带。喜雨:及时雨。《榖梁传》僖三年:“六月,雨。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喜雨亭,在陕西凤翔县东北,宋苏轼所建,《经进东波文集事略》四八有《喜雨亭记》。
七、牛首慈云
牛首山,又名牛头山,位于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之间。主脉呈南北走向,长约29公里,宽约9公里。一般海拔1500~1700米。有两座主峰,一曰武英,一曰文华。武英峰(大西天)海拔1781.5米,文华峰(小西天)海拔1677米,南北对峙,相距约500米,中间有一道狭窄的山脊使它们牵手相连。因其有“双峰插云”之势,望之如“牛首犄角”,故曰“牛首山”。牛首山,古名望云山、黛黛岭,北魏时称“青山”,唐代称“回乐峰”,亦称“大石山”,宋、西夏时称“峡口山”,明代称“金积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后称牛首山至今。
古人认为,牛首山“可与四方九华、普陀、峨眉、五台名山胜地,同其高深,灵感利济群生于无穷也”,故被誉为“朔方名刹”。传说古时候,青铜峡黄河中有一条性情残暴、十分凶恶的蛟龙,它在黄河里把腰一伸,黄河水便能掀起几丈高的恶浪,只要它一逞凶,就把黄河两岸全部淹了。后来人们就铸造了一头大铁牛,重达十万八千六百斤,放在峡口的黄河里。这头牛得了太上老君的点化,有了灵气,力大无穷。那条恶龙只要一作怪,大铁牛就和它打起来,直打得昏天暗地,恶浪腾空。后来那条恶龙终于被大铁牛打败了,把它顶成两截,扔出峡口。大铁牛就卧在岸边守望,天长日久,就变成一座山,人们叫它“牛守山”。为了纪念大铁牛的功劳,人们把“牛守山”又改作“牛首山”,俗称“牛头山”。
《中卫各景考》云:“山在广武河东,东瞰灵州,西枕大河,峰峦突兀,苍翠欲流。上有古刹。山顶时见祥云触石肤寸,出岫横空。瞻望崖阁参差,或隐或现于云壑间。山麓有地涌塔。每岁西僧、蒙古皆来朝,殆佛地也。旧志因广武隶于朔方,未列中邑各景,今增入之。” 牛首山早有西夏名胜之说,如今仍是宁夏游览胜地。牛首山寺庙众多,以群坐落,且历史悠久。由于各寺庙群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又经各朝各代修复重建,古刹名殿,不胜枚举。主要有东寺庙群和西寺庙群。东寺群以金塔寺为中心,山门向北,前为娘娘庙(又称赵家寺),北面的山坳处修建了大弘庵。庵后的山崖名曰舍身崖,约百米高。山崖之上座落着保安寺。由保安寺向东的山巅上,座落着晴峰寺,山腰上有苦工庙。沿山坡南行,排列着药王庙、睡佛洞、还魂堂,山顶上有观音堂。在南山脚下有几座无名小庙,向西排列的有三佛殿、四量庵、西方境。再向西是龙泉寺,龙泉寺上面的山峦建有山神庙,山巅是天王殿。顺山谷蜿蜒而行,有太阳宫,南面是无量殿。西寺群以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四个群组:第一个群组在牛首山主峰顶部及其周围。以大西天、小西天为主寺,另有清凉寺、净西门寺、地藏寺、倒座观音台、三圣宫、药王庙等。第二个群组在牛首山主峰西南,有极乐寺、观音台、大弘庵、小弘庵等。第三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山坡,有万佛阁、睡佛寺、百子观音洞、滴水寺、金牛寺、净土寺等。第四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北的黄河边上,有地涌塔寺、龙王庙、孙家寺、和尚塔寺、姑姑塔寺等。牛首山古寺大部分依山势开凿庙台,或建在山顶悬崖上,或建在山腰险峻处,或建在山脚下,或“深山藏古寺”建在幽谷之中。它们枕山面河,前临深沟,背靠青峰。若站在远处仰视,则见云蒸青峦,峭壁嶙峋,寺庙隐现于悠悠白云之中,神秘色彩颇浓。若站在山顶鸟瞰沟内,则古寺庙宇参差,草木葱茏,景致十分壮观。牛首山寺庙群是宁夏境内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从碑文记载来看,可以得知当初建这些寺庙时,多半是就地取材。栩栩如生的泥塑佛像,殿宇崔嵬,金碧辉煌,风格迥异,气派不凡。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两天,八方香客来此朝山拜佛,络绎不绝。
传说,释迦牟尼在牛首寺讲经九九八十一天,佛祖离开时,将他随身携带的一只玲珑玉香炉留下作纪念。第二天,这只香炉便化作一只喷香兽,喷出烟气化作白云,从大西天峰腰间,顺着大寺沟,像一匹巨大绵长的斜铺布幔,缓缓地向云海中孤岛似的观音台山头流去,而那些露出云端的山头,又如点点小舟在慈云中航渡,似乎要把佛家引向西方极乐世界。然而慈云有时也变化万端,它时而如大海浪花层层堆积;时而像天山雪莲,开满碧空;时而似棉絮遍地,千堆万朵;时而似银鬃烈马,振鬣腾蹄;时而却又浓云滚滚,像灰暗的瀑布,直泻谷底。待到雨后初晴时,谷壑岚烟,云升雾腾,婀娜多姿;有时蓝山隐现,扑朔迷离,仿佛仙境梦幻。更值得一提的是“牛首佛光”。1983年7月31日下午,中宁县志办的三名干部在牛首山西麓考察文物。在太阳快要落山时,向西望去,看见殷红的太阳似悬在贺兰山顶(站在牛首山隔河向西北远眺,可见贺兰山),库区河谷里雾霭朦胧,黄河如银蛇屈曲在滩树野草之间。当他们的目光触到河中的落日景象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未曾见过的奇特现象——牛首佛光。后经一年多的反复考察,牛首佛光多呈三种形态:一种是形成几十米宽的金色光带,如同在黄河上架起了一座金桥。一种是河水中有正品字形或倒品字形的三个太阳景象,如金盘入水。一种是河水中有时出现一长串太阳景象,像一串彩灯入水中;有时又是一大片光团,宛如天女散花;有时如一条光柱,像独木桥架在河上。太阳映入水中,一般呈条带状。“长河落日圆”本不多见,而牛首佛光就更为罕见了。今人杨柏林(中宁县文化馆美工干部)有诗云:“黄河古峡波涛静,大小西天矗千寻。闲时结伴登紫殿,兴来携友攀绝岩。眸瞵碧水映三日,静仰苍穹悟德馨。莫叹平生坎坷路,净土寺前度慈云。”
《(乾隆)中卫县志》共收录了2位文人写的《牛首慈云》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06-11· [转载]修身改命 ---- 王凤仪
- 06-10· 引用 中国根雕工艺展
- 06-09· 【引用】性 命 双 修 万
- 06-09· [转载]重阳立教十五论.金
- 06-09· --在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纯
- 06-05· 万华私募:03月14日(星期一
- 06-05· 评论 (
- 06-03· 环宇分子筛
- 06-02· 荣昌崽儿卟看卟行!
- 06-02· 荣昌政府不作为应该被行
- 06-02· 荣昌人
- 06-02· 崭新的荣昌(重庆荣昌行之
- 06-02· 湘西荣昌集团涉嫌非法集
- 06-02· 荣昌海棠香国旅游文化节
- 06-02·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三农科
- 06-02· 西行慢记 荣昌 吴家 万古
- 05-31· [转载]来自天堂的神童Ak
- 05-31· 超常班考试藏玄机:明知寻
- 05-31· [閱讀] 椿山課長的那七天
- 05-31· 3月20日 星期四 (新購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