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库存积压 > 其他 > 《苏州日报》的视觉文化分析(上)

《苏州日报》的视觉文化分析(上)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7 16:10   浏览 N 次  
?《苏州日报》的版面有自己的视觉个性,如今已有目共睹。不仅如此,他们在形成特定风格的前提下,还倾力打造“拳头产品”,使它成为提升报纸品质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样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总编辑张建雄这样总结:“近年来,苏州日报结合重大题材,先后制作了数十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刊,一些专版还受到了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在省内评选多次获奖。《这一年》、《欢天喜地》、《苏州光荣》、《命运》、《 永远的铭记》、《文明之光》……每一份特刊面世,都受到了读者的热捧。不仅读者赞赏,广告客户也越来越看重苏报的品质,乐意在这些特刊上刊登广告;一些郊县的形象宣传专版,也都十分信赖地交给日报美编团队制作。在江苏省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组织的全省报纸‘城市精神’和‘喜迎十七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主题展示,《苏州日报》均双双获得文案和版面的一等奖。”(张建雄《版式也是一种竞争力———《苏州日报》版面创新的几点体会》)上述成就的取得,是令人欣慰的,也引发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苏州日报》的版面为什么会赢得读者、同行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与奖励?这就涉及到《苏州日报》的风格特征以及由此确立的视觉识别系统了。下面我们就来做这方面的分析。 1、溶入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
《苏州日报》的版面风格,首先体现在它自觉承载了苏州的地域文化内涵。大家知道,报纸的视觉设计需要符号,而符号的来源有许多,其中科技领域会为我们带来想不到的意外收获,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 网络去软件设计,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古今中外难以数得清的图形模式,用作我们的版面策划与版式设计。实际上许多报纸一直在这么做。它给报纸的版面带来了新颖感,与时代风尚合拍,也能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心理需求。新潮的艺术总有市场,但它也有负面效应,容易与其他媒体产生同质倾向,追逐潮流实际上意味着丧失自我。有文化却无地域特色,这文化也就体现不出独特的个性了。艺术符号的表达如若没有民间的根基,便无法溶入和渗透到本土受众的感情当中。 为了避免这一局限,《苏州日报》采用的办法,就是从地域文化就地取材,让地域文化符号更多地进入报纸版面的视觉系统,使其溶解到民众的 情感之中,进而带动民众对《苏州日报》的文化认同。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版式设计者首先必须认同与热一方文化,并致力于对其文化符号的深入发掘、研究与利用。而《苏州日报》恰好就有这么一群人痴迷于苏州的吴文化,所以他们的笔下总是扬洒着吴文化的地域元素,能够把它恰到好处地转化成版式的视觉符号,并享受着这项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慰。该报视觉中心总监盛诚 说:“是苏州成全了《苏州日报》。我们这些《苏州日报》的布局经营者,热爱着这千年的园林,热爱着苏州的每一条小巷和每一片青瓦。我们醉心于挑灯夜战,苦思冥想着将苏州的每个元素、每个呼吸都纳于我们的版式经营,为的是不负苏州,不负苏州的读者。”(盛诚主编《花样表情·编者的话》)可见,这地域文化一旦与艺术家的心灵碰撞出了火花,那么激情燃烧之后便会绽放出娇艳的创新之花。 还是让我们走进2008年1月8日《苏州日报》“苏州奋进的五年专版”,来验证一下苏州元素是怎样转化成报纸版面的视觉符号的吧。这是一个组合版,各版的内容都针对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在沧浪区的“沧浪”版上,版面的中心大图是一个特大而展开的屏风,但屏风的格板上却没有镶嵌图案,却是一篇篇文章。屏风的周围,有苏州沧浪区特有的风景,其中最显眼的,是苏州迄今保持最完整的古代水城盘门。而在这些不同风景图案的周围,同样穿插着一篇篇文字报道。屏风和盘门,是苏州人耳熟能详的文物与景观,它已和苏州人的精神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了,阅读这一版的内容,视觉上的认同感会在苏州读者心目由衷地强化,进而喜爱这张报纸。金阊区的“金阊”版上的核心符号,是版面左下角的山塘水街的两岸景色,右上方露出了高楼大厦的一角。千年山塘与现代都市风貌有机地溶为一体,而该版的通栏标题“携手千年水街,演绎繁华金阊”,恰好点出合了这一主题。而这也是现代苏州特色分明的发展主题。平江区的“平江”版的中心图景,是版面左方的平江河与古琵琶。版面右边的一块块文章,镶嵌在一面面白墙上,那白墙高低错落,是江南典型的民宅建筑。这样的版面布局,会让人走进了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平江历史街区可与山塘街媲美,是苏州新发掘的一个标志性旅游景点,而粉墙黛瓦又是江南的一个建筑符号,看到它们,与其说我们在阅读报纸,不如说是在欣赏一方特定的水土文化。而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园区”专版上,上方2/3的篇幅都是高楼林立的金鸡湖风光,下面虽是文字区,中央部位却又突显了一个园区的标志性景观“圆融”雕塑。这个雕塑是有寓意的,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十多年发展的一种理念与精神。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市近年新发展的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经济区域,这里没有古苏州的韵致与景点,所以报纸版面上无法将其设计得古色古香,但编者已经通过金鸡湖和圆融雕塑,传达了一种现代化精神,这也是“洋苏州”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文明。在“苏州奋进的五年专版”,最有意味的可能当数主题为“这5年,我们欣慰我们自豪”的综合版了。它由一面蜿蜒的花墙组成,花墙的瓦饰是一条匍匐的龙,意寓着民族特色。全版呈灰色,与古苏州的建筑同一色调,透露出浓浓的古城意味。但花墙的圆门外,却是工业园区的朝霞,以及朝霞包裹着的圆融雕塑。一抹暖色通过圆门透视出来,寓意古城发展的柳岸花明与移步换景,而这种思想,恰恰正是推动苏州今天发展的动力与基础。
当然,上述版面是个特例,因为它是《苏州日报》的专版,有刻意装饰之嫌。其实在《苏州日报》的其他版面上,吴文化的符号元素也无处不在。比如它的 新闻版的图片语汇,总体上以传播的新闻信息为主。但我们阅读之后又发现,这些图片并不仅仅以传播新闻信息为唯一目的,新闻信息的背景自始至终与苏州的景观画面融为一体,这样一来,传播新闻也就连带出了苏州的文化符号,客观上起到了以图为媒对吴文化进行形象宣传的目的。比如2006年8月9日《苏州日报》一版,头条新闻是《18个古村“藏”在常熟》,一张硕大的配图向读者展示了一户古村人家的生活情景,这是一栋古民居的天井一隅,一位老人正在安详地做家务,而她周围的民居墙体尽展姿色,让你欣赏到了那个久远年代为我们留下的这些建筑景观。2008年10月5日《苏州日报》一版上有一篇以《7天的定格》的报道,介绍国庆节黄金周苏州旅游的成绩,版面上最大的图片是人头攒动的山塘街景象,另外一些小配图,也大都是苏州景点细节,比如园林和古建筑的花窗等。这些图片作为苏州文化符号的一种形态,与文字新闻一起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 与新闻版相比,在《苏州日报》的副刊上,吴文化的符号特征更为明显。2006年9月27日《苏州日报》有一个版面,专门介绍苏州各种博物馆,版面上用几根简洁的粗线条,构成了五面宽窄不一的墙体,这些墙体是苏州特有的白墙,文字和图片便镶嵌(印刷)在这些墙体。读者在阅读,既能欣赏到粉墙黛瓦这些苏州建筑符号的韵致,也可读到墙体内那些传播的文字内容。2007年4月16日《苏州日报》A02版上,只刊登了一篇“苏州调查”文章《抢救西山雕花楼》,其版面创意也充分利用了苏州文化符号。全版由一组窗漏组成,上面3/4部分为窗漏实体,而文字就安排在窗格;下面1/4部分为窗漏投下的阴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窗漏这一艺术意象在苏州建筑或园林比比皆是,这样的设计就是利用这一符号,唤醒人们热爱苏州文化、保护文化的责任和激情,当然欣赏起来也会更加亲切。正如张建雄总编所说,“《抢救西山雕花楼》有这样的魅力,它能让你的视线从疏影移到窗漏,最后停留在这两者构建起的文字上,不同于一般的版面,很超脱,却离生活又很近。”(盛诚主编《花样表情》)可见,文化符号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比那些单一的文字差。在《苏州日报》这样的版面上,视觉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了,它变得有思想,有灵魂,有文化特点,既能传播特定内涵的符号讯息,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美编之家网的张浩先生说,“《苏州日报》的版面将传统地方文化的精髓诗意转化为现代视觉的语言,用艺术来包装文字,这样的方式决定着这张报纸的气质将不可被复制。作为地市党报,代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他用自己独有笔墨展现着这个城市的表情。咫尺之内,张扬了独有的个性,也留住了传统,更增强了与读者之间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盛诚主编《花样表情》)
张浩先生道出了《苏州日报》的视觉特点以及它所依附的文化资源,这是任何报纸都无法“复制”的媒介文化景观。其实在全国,有许多报纸同样拥有与苏州类似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何他们不去利用它们,而偏偏要与色块、线条、字体、图片等单一的美术元素为伍,来策划和设计报纸的版面呢?我觉得这里存在着一个观念上的认识误区,认为这样的报纸版面,其视觉符号过于陈旧,无法与国际接轨,倒是那些几何花园、英文字母与哥特式建筑的形态与线条,更能让报纸版面融入国际化和现代化。这种思维,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如何认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审美理念这一问题了。
什么是现代艺术?一句话,就是反传统。现代艺术始于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就是要把几千年以来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建筑传统打破,强调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这种理念之后也影响了平面设计风格的转变: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第二、具象转向抽象;第三、表现重于再现;第四、创造高于审美。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报纸的版面,崇尚简洁和实用风格,正是这一理念在平面设计上的体现。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这样阐述设计原则:“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这也成了20世纪引领世界的设计主潮。《苏州日报》版面显然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我们从版式上能够看到一些现代主义的设计元素。但《苏州日报》又不完全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者,我认为它更多地融入了后现代的平面设计风格。
所谓后现代,就是对现代化过程出现的那种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规则,进行批判与解构,因为它们常常剥夺了人的主体性。现代主义总是主张以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而后现代又返回来把人本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现代派反对传统,那么后现代就从传统文化寻找人类旧梦,把人的精神需求当作艺术设计的目标。其实,后现代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派的合理性,他们的创作形态也是建立在现代派基础上的,但他们的创作内容,一定要与人的精神,或者说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便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后现代艺术的创作现象。也就是说,形式上是现代主义,而这种形态传达的内容元素,却往往十分怀旧。正如专家所说:“现代艺术是反古典,反传统的,也就是反旧的,而后现代又是反现代的。既然反现代就意为着又回到旧的体系去,这显然不符合艺术规律。后现代就选择了折衷的办法,把古典的和现代组合。旧的元素新的组合,就是后现代的思维方法。”(《旧元素,新组合——用设计的思维看当代艺术》)比如说陈逸飞的油画,画面上仅仅画了几个东方传统 美女的形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艺术市场上便十分被看好。这是为什么?因为怀旧的元素重温了人类旧梦,而他的油画笔法、人物面孔又是崭新的,符合现代艺术的形态与特征,与西方人的视觉欣赏习惯十分吻合。这就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本质与魅力。中国当代文化学者、油画家陈丹青先生的一幅油画作品《国学研究院》,一次性以1200万元的高价拍卖。这幅油画何以如此昂贵?因为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价值。画面上虽只画了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等5位人物,却不是普通的人物肖像,而是国内外知名的国学大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与认同。 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就是用“铜钱”这一旧元素,同汉字“”字组合后,体现了独特的后现代创意。深圳设计师陈绍华先生合作设计的 北京申奥标志,是用“太极拳动作造型”的旧元素,与 奥运会五环标志组合后,才产生了新意。它们都应该是后现代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不过与数十年以前纯粹意义上的后现代艺术有所不同的是,后者在精神上倾向于个体与颓废,对人类的前景十分渺茫,而陈逸飞、陈丹青、靳埭强、陈绍华等人的创作,却溶入了民族的精神内涵,题材传统而思想却不守旧,手法独特而方向并不偏执。我觉得《苏州日报》的版面风格,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艺术精神基础上的,属于中国式的后现代艺术设计范畴。 2、崇尚以少胜多的简约风格
《苏州日报》的版面特点,在内涵上虽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但是它的艺术形式却依旧要归入现代主义潮流,主要体现在版式设计的简约风格上。艺术创作与设计的简约风格,是追随现代主义艺术而出现的时代产物。前面我们介绍过,这一潮流的发端,是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原则,即“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D·拉姆斯语,见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主义为什么要把艺术创造,局限在“简单”、“平淡”、“单一色调”、“经久耐用”和“理性结构“上?这是因为,在全世界工业文明进程,理性地改造世界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动机。它的合理性在于,这样可以遵循物质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推动世界进步,进而走入一个现代化的理想境界。工业文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许多新生事物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更多信息映入眼帘让我们应接不暇,生活节奏加快了,维持生存、渴求当物质的主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心情也变得格外烦躁,人们的心态已经发生质的改变。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及信息传播必须应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简约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世界建筑大师D·拉姆斯、贝聿铭等人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都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产物。建筑上的现代主义从此开始影响了整个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其中包括报纸等媒体的平面设计。
报纸版面设计上出现简约风格,当然不只是对现代主义艺术盲目追随,它也是因为时代对传媒的要求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简约是当今报业版面优化的趋势。即使我们并不认为简约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却符合时代诉求。曾几何时,中国报纸的版面在安排稿件行文时,穿插咬合、七扭八拐;在美化版面时,色彩繁杂、花网铺陈、花线繁缛、字体多样。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主要因为当时媒体单一,报纸版面少,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读者有时间去欣赏这样复杂的版面。再加上当时的激光照排技术,刚刚把版面设计从死板的铅字印刷解放出来,那种被压抑了多年的丰富多彩的审美追求一下子涌出来,版面设计在技术的支持下,自然会走上视觉元素堆砌的歧途。而现在,时代发生了巨变,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广大媒介受众在读报时必须以快速、经济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报纸旧版面因为形态繁杂,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所以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向简约的方向发展。
其次,简约也体现了媒介审美观的改变。大爱无痕,大美必简,人们的审美理念一旦被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推向更高的品位,简洁就会成为时尚的代名词。研究者说,版面在简约化注重整体性,讲究秩序感和韵律感,各种版面元素的简化统一,可以降低受众阅读过程的视觉承受力,减轻受众的视觉负担,看起来整齐醒目、清朗透气、舒展挺拔,给人以“简单美”的心理体验。“当某一理论可以用一个简约的定理、定律,一个简单的公式、法则来表示其复杂深奥时,必定是到了成熟的阶段、完美的境界。”(高炜《报纸版面视觉化追求的简约风尚》)
再次,简约是信息传播便捷的一个条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厚报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获取信息的 压力与烦恼。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如能通过便捷的通道,让版面一目了然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就会有效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会使读报这项文化活动变得愉悦起来,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在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人们的审美理念应当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从人本的角度观照人的心理体验,强化信息传播的科学性与和谐性。而简约恰恰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苏州日报》版面的简约风格—— 转下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0f4970100krt5.ht ml

相关的主题文章:
  • 【厨厨有心】可爱的水果造型
  • ST星美(000892)谨慎防止下周变盘,踏准大盘的节秦
  • subversion的安装
  • [杂谈][原创]网站和生活
  • ST金花(600080)趋势原则
  • subversion的安装
  • Tendencies toward nematic order in YBa2Cu3O6+x-
  • ˉ小明-大明、
  • [人肉搜索] 【猫扑赏金猎人工会】网友写的北京地铁
  • [原创]遁法寻源
上一篇:吃奶县长 下一篇:2007.05.30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