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库存积压 > 其他 > 七尖峰印象

七尖峰印象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5 22:24   浏览 N 次  

七尖峰位于鄂北重镇——随州市随县北部,中原第一名山的——桐柏的南麓。1956年4月这里由湖北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的省级国营林场,也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总面积18万亩,下设三个分场,一个省级兰花保护小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一个猕猴桃基地。七尖峰资源丰富,平均海拔500米,所辖山脉属桐柏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桐柏山中段,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支为桐柏山余脉,主要山峰大仙垛966米,两条山脉被万和大河所隔,遥对相望。植被类型丰富,有木本植物130科,350属,800余种,另有药用植物300余种,堪称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
四月中旬,我们几个文朋诗友相约又一次来到七尖峰,初夏的七尖峰是美丽的。漫山遍野的金银花香得醉人,树林里、草丛边五彩斑斓的蝴蝶翩翩飞舞,优美的迎客松、翠绿的楠竹、千年的银杏,各种奇特景观使得七尖峰充满野趣的森林风光富有神奇色彩。走进七尖峰,不只是她优美的问答风景吸引了我们,还有她美丽动人传说给我们留下了最难忘怀的印象。
一座寺庙,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七尖峰上有座云禅寺。相传当年法海和尚用雷峰塔镇压白蛇娘娘,造成了水漫金山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白蛇的伙伴青蛇为当地百姓和白娘子鸣不平,就去了西天大雷音寺,到如来佛祖那里告了法海一状,如来佛收了法海的禅杖,叫他建一个庙寺作终身忏悔,改恶从善。法海追悔莫及,他拿着一个赶马的黑鞭子,带了一个小和尚,骑着马,到处化缘。一天,他们来到随北一百五十里的地方,那地方有七座山,直耸云天。法海和尚脱下袈裟一甩,罩住了七座山,这就是七尖峰(又名七仙峰)的由来。法海占住这七座山后就在山上修了一座庙,取名叫云禅寺。云禅寺修成后,香火很旺。小和尚每天牵着法海坐的那匹马到七十多里的小镇上买米、买菜。每天下午回去的时候,那马总少不了要跟拦路的虎豹打架。可从来没被虎豹伤过。小和尚心想:马的眼睛被毛遮住与老虎打架就没伤着,要是把遮马眼的毛剪掉,马不看得更清楚吗?不更能战胜老虎吗?于是他把马的搭眼毛全剪了。第二天,马与虎豹打架时,很快就输了,被豹子咬死了,小和尚也差点丢了性命。原来,那马的搭眼毛是保护马眼睛的,马跟豹子打架时,马能看见豹子的眼睛,豹子却看不见马的眼睛。再说那绺搭眼毛甩到山洼里后,一头钻进土里,长出各种桑树,有红桑、白桑、黄桑等。这桑树有一个怪禁忌:能偷不能砍。一砍就会死一大片。当地人想砍桑树,就先看好哪一棵最直,再用锯子锯下一半,晚上再把它偷回来。这桑树用来做扁担,两头翅翅的挑起东西来可轻爽哩!现在那一带的人,还有到七尖峰去“偷扁担”的习惯。而直到现在,马的眼睛上还长着搭眼毛,就是为了保护马眼的。
据载:七尖峰上的五指峰、和尚石、猴子石、天蓬石、仙人头、大仙垛、小仙垛、黄龙潭、黑龙潭、牛魔石等,当年成就了《西游记》的景致,至今仍在演绎着神话故事。七尖峰迷人的色调随季节而变,春来漫山新绿,欣欣向荣;夏日密布浓荫,苍苍郁郁;金秋枫叶红遍,尽染层林;寒冬劲松傲雪,素裹玉肌。遇晴天蓝天红日白云,雨后初霁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四季登山,领略不尽那山姿神韵。而那座云禅寺庙历经千百年,几度毁损,几度修复,却仍不厌其烦地向世人诉说着那个美丽动人神话。
一群知青,演绎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七尖峰林场的发展史上,记载着一批武汉知青的可歌可泣的故事。60年代初,100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从繁华的武汉来到偏远的山区林场,在极端艰苦环境里,风餐露宿,植树造林,满山遍野渗透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下青春的足迹。几十年后,大部分知青返城了,但仍有十几名知青生活在这里,续写伦理他们的七尖峰恋歌。
文秀兰就是这群知青中的一个,第一次见到她大约是在10年前,记得那时她已经54岁了。在这穷山僻壤生活了几十年。一件得体薄纱碎花短袖,白色旧便鞋干干净净,蓄着简洁齐耳的短发,说话时一口纯正的武汉腔,她的言行举止,与山里的格调有明显区别又保持着一种默契,正显示出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事隔10年,当我们再次故地重游时,早已是物是人非,难寻当年的痕迹了。但她当年给我们讲述的那些故事还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际里……
文秀兰退休前是林场子弟小学的教师,大家都尊敬的叫她文老师。文老师是上七尖峰的第二批武汉知青,那一批来的女知青现在走得只剩下她一人,男的仅有两位,其中一位是她的丈夫万正声,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被场里传为佳话。
1963年11月30日,是文老师终身难忘的日子。她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再见吧!我亲爱的武汉,今天我怀着无比难受的心情离开了你,可是我却坚持着没有掉眼泪,无情的列车将把我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什么样的心情都有,是激动是难受,心情多复杂啊!”
随着文老师的笔迹,我们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63年的武汉,扎根农村,到广阔天地练就红心的口号喊得震山响,知青的旅行车队浩浩荡荡,锣鼓喧天。12月1日我们40余名下乡的知青游遍武汉三镇后,坐上了开往随县的列车,2日到达随县,当晚在美满旅社(现曾都宾馆)夜宿。3日乘车到万和镇,从万和到林场是一条羊肠小道,只能步行。前来迎接的林场工人和儿子伢们扛衣箱和被子,姑娘伢拿脸盆之类的小东西,走了好长时间,知青们qvod不停的问:还有多远?专程接我们的工会主席加治山再三安慰大伙:“上个坡,转过弯就到了。可等我们吃力地爬上坡后,还是望不到头,队伍中抱怨声不断。沿途村子里的牛粪、猪粪遍地,难以下脚,像第一次看到大脖子病样害怕极了,等到了林场,人困马乏,不能动弹。第一顿晚餐,每个人发个浅钵子,盛半斤饭,2分钱的白菜,端在手里,眼泪汪汪的从眼眶里流了出来,姑娘伢们顿时哭成一片。
到林场时间不长,知青们陆续分到山上的植树点,他们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植树。到了10月份,所有的人都上山,整天挖树窝,元旦左右下山,开春再上山,在开挖的树窝里种上树,一直干到清明过后,等到树苗长出后,又要上山扶幼,清除幼苗周围的杂草,给幼苗松土。余下的时间也不闲着,他们还要修建居住的房子。年复一年,这样繁重的体力活整整干了10年,一直到场里有了子弟学校后,文才转行当教师。
“好不容易盼来了春节,却逢上大雪封山,唯一的一辆班车也停开了,我和八名着急回家的同伴在深及膝盖的雪地里,从早上8点多,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厉山火车站,渴了,抓一把雪或掰冰凌吃。当我腰里系根草绳,蓬头垢面的出现在武汉的舅舅面前时,舅舅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我一半晌才问:‘娃伢,你从哪来的呀!’”
“一切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说完这段经历,文老师掩盖不住沉痛的神情。
单调、做不完的体力活,使文秀兰倍感忧伤和孤独,她盼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呵护。这时有个叫万正声的小伙子走进了她的感情生活。他们在武汉就曾相识,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来林场后万正声经常给她送饭,帮她干体力活,陪她聊天,使文秀兰很感动,而真正打动她芳心的是万正声的才气。万正声是中间的才子,小提琴、二胡、绘画、演戏、乒乓球、篮球样样都有一手。他组建的林场宣传队,经常到部队、周边乡镇演出。在随县老剧院还演过专场,轰动不小,被称为“第一小提琴手”。以后还爱上写作,曾有文章在《湖北林业》和《襄樊日报》上发表。
“他当时是个潇洒的小伙子,现在面目全非了。”文秀兰有些伤感。
1966年,文秀兰回到父亲工作的海南探亲,父亲当时是广州铁路局派往海南接管岛内铁路的官员。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与父母商量自己的婚事,但文秀兰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反对。在父母眼里,秀兰的祖父是教书先生,是书香门第。万正声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他在家里又是老大,门不当户不对。更重要的是结婚后,女儿秀兰可能一辈子都会呆在穷山沟里。正忙着为女儿办调动手续的父母,怎么也不能接受秀兰的要求。秀兰的父亲开导她,你不必回去了,呆在我们身边,文秀兰毅然反问父母:“那里也不是我一个,我们有一百多人,别人能过,我就不能过?”第一次回城的机会让文秀兰拒绝了。
父母的竭力阻挠没有动摇文秀兰对爱情的执着追求,1967年11月12日,文秀兰和万正声终成眷属。绝望的父母一分钱没给,一封信没寄。但结婚时热闹的场面,使他们体验到幸福的甜蜜,场里的人都来了,新房是秀兰的单身宿舍,没有家具,用俩人从武汉带来的两口木箱一搭,盖上塑料布,当做一件五屉柜。参加完文秀兰的婚礼后,文秀兰一位要好的同伴哭了,她为文秀兰的选择感到惋惜。
听林场老工人讲,文秀兰结婚后的确吃了不少苦。生了小孩还与大伙一道转战七尖峰的山山岭岭,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风刮得连大便都解不出,跟随植树大军三进三出花石沟;深夜,山洪爆发,林区公路几乎全线冲毁,文秀兰与同伴一道扛着铁锹,怀揣干粮,抢修公路;孩子无人照料,用两只箩筐,一头装着孩子,一头装着外出几个月的生活用品,上山植树。第二个小孩出生时,万正声还在几十公里外的分场工作,为了照顾这个特殊家庭,场里决定让万正声回到总场。那里正是烧炭的季节,缺少人将炭往山下运,场里就安排万正声作运炭工人。百多斤的快播担子,一天两趟,往返一趟20多公里,回到家里万正声像散了架似的,活虽然很重,但却是对他们夫妻的照顾,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自己。1978年,文秀兰的父母为文秀兰和两个孩子办了调往海南铁路局的公函,其间文秀兰还将大女儿送到海南上学,但是临到最后,文秀兰又犹豫了,毕竟夫妻同甘共苦十几年都熬过来了,怎能忍心抛下丈夫和这片土地呢!文秀兰再一次失去了回城的机会。最终,她成为了“知青”这个部落最后的守望者。
一颗小草,成就了中国的蕙兰之乡
七尖峰最让人引以自骄傲的是她的兰草,七尖峰境内野生兰花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20余种,数量在1。8亿株以上。以蕙兰为主,存量占全国80%以上,被称为“中国蕙兰之乡”。在第17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曾有人开价500万购买获得特别金奖的七尖峰兰花“东部雄狮”。20多年来,七尖峰的兰花经过野生繁育到人工培植,发展初具规模,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及世界各地。随县也自然成为全国最大的蕙兰聚散地。随县兰花走天下,一盆盆兰苗风姿绰约,一阵阵兰香随风扑鼻。当地政府抓住兰花产业发展的机遇,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随州(万和)兰花节,每年吸引几千名海内外兰商会聚,让这个养在深闺无人识、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慢慢地走出了随州,走出了中国,迈向了世界。兰花交易额达7000万美元。小兰花真正成就了大产业。
据随州市政协委员、万和兰花协会会长梁建武介绍:随州有100多名韩国兰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万和兰花养在深山人未识,是韩国人“小老崔”发现了万和兰花的价值。自此,梅瓣、牡丹、水仙、三星蝶、树形兰等名贵品种崭露头角,兰草交易单株价格跃升至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兰农跟着韩国人学习识草、交易。
韩国人带来大量资金,繁荣了该市兰花交易市场。万和兰花名声大振,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兰商纷至沓来,加强了兰花种植技术的交流合作。现在国内所有兰花品种都能在万和找到,这里的栽培技术和交易水平日趋国际化。
2000年,在完成一株珍稀兰花交易后,浙江一个兰友对梁建武说:“现在珍稀兰花资源越来越少,你应该学会培植兰花,留蔸卖苗,才能永续发展。”一席话,让梁建武幡然醒悟。那一年,他建起兰园,从全国各地收购珍稀兰花培植。如今,万和已有200多个存兰大户,户均存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形成了青苔、倒峡、吉祥店等9个兰花专业村。
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万和镇境内的七尖峰林场建立兰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万亩,对兰花资源原产地注册保护,禁止采挖。去年,万和镇规划建设200亩兰花培植园,建立兰花协会,培训兰农3万人次。该市兰农从“挖草卖钱”,向“收购名品——培育——繁殖——出售”的良性方向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万和兰花走天下小兰花成就大产业。目前,随州在万和镇建立2万平方米的恐怖片兰花培植园,在南郊建立兰花产业基地,在随州城区建成隆泰兰花一条街,吸引了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众多客商前来交易,形成了“买全国、卖世界”的雏形。
如今的七尖峰下兰草种植户就有300多家,其中种兰大户就有30多家,其兰草总价值达数亿元,使山下的万和镇年人均兰花增收就达1000多元。
一颗小草,富裕了山下的一方农民。
一颗小草,成就了中国的蕙兰之乡!
上一篇:最好得时光 下一篇:尖峰对决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