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库存积压 > 其他 > 海龙伯公、海虎僚公的族源应判断为城公系

海龙伯公、海虎僚公的族源应判断为城公系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12:16   浏览 N 次  

作者:黄永贵(重庆市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粤东北黄氏有很多支派出自福建邵武峭山公的裔孙伯、僚公,那么伯、僚公又出自峭山公的哪一个儿子呢?据我所知目前有城公、井公或化公三种说法。按照常识,伯、僚公是亲兄弟,他们的直系上祖就只能有一个。但目前粤东北地区谱牒确实有井公、化公的两种说法,并且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系,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一)对清初及以前的谱史资料进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伯、僚公的族源应该是维桃城公。
实际上,明末清初粤东北的族谱记载就是城公,清乾隆年间循州修谱才改为井公系,清末(公元1890年)梅州墨林氏编《江夏渊源》又将其改为化公系。从此,有关伯、僚公族源的争论应运而生,至今未能平息。最近三年,我在渝、赣、闽、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伯、僚公的族源应该是城公。
一、明朝万历年间的谱序明确记载伯、僚公的祖源是城公。
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黄氏是海龙伯公的后裔,他们保存的广东《中镇黄氏族谱》,是黄若霖(号玉台)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主持编修的。其兄若霓(号少兰),应万历四年拔贡,选广西灌阳县知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之作序。其中有一段叙述本支派源流的话:“又至宋元时,我太祖讳城,住江西南丰转迁赣州瑞金县,传至百世不迁之祖讳伯,字海龙,住中镇,次祖讳僚,字海虎,住程乡水南……”。
2003年7月,我在广东紫金县考察时,发现黄月安宗亲处有中正黄滕书手抄谱本复印件,与上述记载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明朝万历年间的族谱记载的伯僚公祖源是城公。可惜这段话后来被人修改,在今天粤东北地区的谱上变成了:“自峭公二十一子枝分四布,数省星列,而我祖井公移居南丰县龙井乡,未几,后裔又分迁赣州、惠州、梅州等处……”
二、清朝初年迁往外地的伯、僚公系宗亲,老谱普遍记载的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公的世系。
下面我们选择的几支外地宗亲,既有伯公系,又有僚公系,都是《江夏渊源》成书前一百年左右就从广东迁居外地的。他们族谱中记载的世系是——
重庆潼南县双江镇黄氏是僚公的后裔,原籍广东长乐。他们保留的《长乐尖山黄氏族谱》是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礼部儒士、湖南长沙府攸县尉黄佐丞致仕后编修的。谱中记载的世系是:峭山—城公—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震—文—景升—伯、僚……
重庆江津市嘉平镇黄氏是僚公的后裔,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从广东迁居重庆,他们携带的族谱是广东兴宁三房祠老谱,记载的世系是:峭山—井公—中章—元刚—香春—尚仁—淑能—震—宇文—景升—伯、僚……
广西阳朔黄氏保存的《黄氏族谱》是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的,其世系是:峭山—城公(亦名井)—中章—元刚—春—尚仁、尚义—淑能—震—文—景升—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
广西钦州板城游甘棠宗支记载的世系:峭山—井公—章—元刚—春—尚仁—淑能—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836页)
广西马山县古零新黄黄氏是僚公长子庆吉系的后裔,其上祖的世系是:井公—章—元刚—春—尚仁—淑能—震—文光—保—伯、僚……(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731页);
很明显,上述几个世系中中章至伯、僚公这一段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在《江夏渊源》成书前,梅州、循州一带伯、僚公两个支派族谱对祖源的记载是一样的。
三、梅州市所辖区县一些僚公派老谱所记载的,仍然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的世系。
本人没有可能在梅州市所辖区县进行广泛的调查,但就本人所见到三份材料来看,今天梅州市所辖区县也有不少的僚公派宗亲,是认可中章下传至景升生伯、僚这个世系的。
第一,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黄新嶙保存的手抄旧谱记载,是中章下传至景升公生伯、僚公。广东梅州市黄尚文、黄演滨、黄百葵等人联合考证祖源写了一份调查材料,由广东和平县黄再兴2000年8月29日印发。这份名为《黄僚(海虎)是井公后裔景升公之次子》的材料写到:“我们从80年代初开始,在重修梅州市、惠州市和河源市部分县的《黄氏族谱》时,经查阅大量手抄老谱本和复印、铅印谱本的分析考证,认为僚公(海虎)是井公后裔景升公之次子较有历史依据,理由较为充分。……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黄新嶙保存的手抄旧谱,其中载井公、郑夫人之长子生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一郎生子士升传至中章—元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讳保,将仕郎出身,官至金牌敕封尚书,妣梁氏,生长子伯(字海龙),次子僚(字海虎)……”我认为,这份材料应该引起宗亲的重视。他们调查的结论虽然是伯、僚公出自井公系,但从他们提供的世系恰好说明伯、僚公是城公世系。因为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是城公的后裔,江西石城县《石城北关黄氏十三修族谱》有明确记载。
第二,大埔县有不少的僚公派黄氏族谱记载的世系,是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的世系。近年出版的《大埔县黄氏源流》一书第361页有一则编者按,其中写到:“这次编修《大埔县黄氏源流》,收集的大埔县内各地属僚公派的黄氏族谱,有两种记载,一是记僚公是峭山公之子化公所传,一是记僚公是峭山公之子井公所传。据查,前者以嘉应州墨林氏谱为依据,其世系记载是:化公—道公—文公—省察—春公—仁公—潜善—久善—伯、僚;后者则以江西南丰双井谱为依据,其世系记载是:井公—大兴—元二—阁公—万荣—中章—元刚—春公—尚义(另一子为尚仁)—淑能—震公—文公—景升—伯、僚”。
第三,丰顺县石坑黄氏是僚公后裔,历来自认是出自景升公。邵武编印的《峭山公家传》第269页写到,丰顺县附城镇(原汤坑)石坑一脉先世流传原系峭公僚公之后,僚公,景升公之次子,原籍江西瑞金县,公任大理寺丞,擢琼州府尹。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材料来分析显而易见:梅州僚公派与循州伯公派老谱本所记载的世系原本是相同的,都是中章下传至景升生伯、僚;而梅州僚公派族谱出现所谓化公派世系,应该是墨林氏《江夏渊源》问世之后才有的事情。
从以上谱史资料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公这个世系,历来为原循州一带的伯公系宗亲认可,在墨林氏《江夏渊源》问世之前,梅州僚公系族谱也普遍记载的是这个世系,这正说明它才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世系。
(二)伯、僚公的族源出现城公、井公的混淆是由于历史事实不清而产生的误判。
毋庸讳言,查老谱的记载,确实很早就出现了城公、井公的混淆,有的甚至直接写成“城,又名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一、惟桃城公与惟杨井公被混淆是历史的误会,中章是惟桃城公长子贲毓的儿子,因此伯、僚公的祖源应该是惟桃城公。
首先从城公的经历说起。从各谱的零零星星的记载中,可以找到如下一些材料:
①本人祖传的家谱记载:城公住江西建昌府南昌县井城。
②广东《长乐尖山黄氏族谱》记载:“城,又名井,妣李氏、林氏,迁居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双井头住,未几转迁赣州府瑞金县葛藤都立业,生子中章。”
③广东《兴宁三房祠族谱》记载:“城公,名惟桃,移居建宁府石城,故以此名为城。城公为延平府总兵,升山西提督,后迁南昌府,官拜武宰相。”
④ 广东永安县《中镇黄氏族谱》记载:“城公,延平府总兵,升山西提督,又为武宰相。移居江西建宁府石城县,妣林氏,生子中章。”
稍加分析,“山西”估计应是“江西”之误,因为在山西任职而迁居南昌府情理不合;“提督”应是“提辖”,虽然二者均是武职,但宋朝称“提辖”而无“提督”之说;武宰相之说正史无载,似不可信。去掉这些,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城公的经历大致是:早年任延平府总兵,后迁江西提辖,晚年迁居石城。有些谱记载城公有绍祖、兴祖、敏祖、念祖、高祖、克祖六个儿子。实际上,最后一个克祖本名叫克善,他是城公的重孙子,其余五人是城公的孙子,高祖是误写,本名叫嵩祖。城公只有贲毓、职权这两个儿子,长子贲毓字历尧,生念祖(字中章)、嵩祖(字中立)两个儿子,往下繁衍就形成了今天粤东的伯、僚公家族以及福建邵武、江西黎川的城公派。次子职权字历舜,生绍祖、兴祖、敏祖,往下繁衍就形成了今天江西石城、江西宁都、江西南丰等地的城公派。
另外,城公后裔也有迁居江西南丰双井的,这也造成了某些人对城公、井公混淆不清。江西石城县《石城北关黄氏十三修族谱》记载,城公后裔有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只有万二郎留在原籍,万三郎迁居浙江金华府铁板桥,万一郎迁居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梅州墨林氏的《江夏渊源》也有如下记载:“城公,配曾氏,住江西赣州府瑞金县,后裔分居建昌府南丰县城,又分宁都石村,公妣葬西华山。”这与石城谱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
令人遗憾的是,正因为他曾经居住在南昌井城,晚年才迁居石城,加之城公后裔也有迁居南丰双井的,后人就以为城公、井公是他一个人的两种称谓。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长乐尖山黄氏族谱》记载“城,又名井”,清光绪十七年的《湖南黄氏祠馆纪略》中也这样记载:“第九子城,一名井”,就是这种情况。这正如化公居宁化,后人有的称宁公,也有的称化公,实则指同一个人。
城公、井公被混淆的历史误会,在今天各地的族谱中还很容易找到例子,请看下列谱牒的记载——
2002年8月,我去广东考察时,龙川县黄华林宗亲提供给我一份广东惠东县多祝镇下松坑黄氏族谱,谱中记载着:“井公,字惟桃,号应城,祖妣朱氏、李氏、戴氏,生二子:一贲毓,字历尧,二职权,字历舜。贲毓公,字历尧,号中章,祖妣汤氏、周氏,生一子先刚”。“城公,字惟杨,配宋氏、曾氏,生五子:大成、大同、大忠、大用、大全”。
2003年7月,我再次赴广东考察,在紫金县黄月安宗亲处发现黄花塘柏树下黄云光所存老谱,其中有记载:“一百二十五世祖惟桃公,又讳井,号应城,……妣朱、李氏,生子贲毓、职权。一百二十六世祖贲毓公,字历尧,妣汤、周氏,生子宗立。一百二十七世祖宗立公,字先刚,妣杨、钟氏,生子密、察。一百二十八世祖密公,字春荣,妣杜、郑氏,生子操、招、擢。一百二十九世祖招公,字尚义,妣龚氏生子珝、玲。一百三十世祖珝公,字淑能,妣杨氏生子骐、骥……一百三十三世祖景升,妣杨氏生子伯、僚……”
另外,在黄燕熙主编的《黄氏通书》上,第919页载有广西玉林市城北镇陈村黄氏世系:峭公—井公—贲毓—崇生—密公—招公—珝公—骐公—仕元—通敬—僚公……第962页载有广西贵县那岭黄氏世系:峭公—化公—贲毓—先刚—密公……尚仁—珝公—骐公—通敬—僚公……另外,最近我收到广西北流市民安镇宗亲寄来的谱,谱中这一段世系与上面所列举的也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某些族谱关于城公、井公记载的失误,我们今天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惟杨是井公,大成、大同、大忠、大用、大全是井公的儿子;而惟桃才是城公,他的两个儿子是贲毓和职权,中章实际是贲毓的儿子,因此,中章下传八代至伯、僚公的世系恰好证明伯、僚公的祖源是城公。
二、清朝乾隆年间循州两次修谱,保留了中章至伯、僚公这段老谱世系,但将族源改为井公是因事实不清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清朝循州有两次修谱。一是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邑庠生”黄子敬(黄恪)编修《和平龙川黄氏族乘》,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黄金济主持修和平谱(以下简称“循州谱”)。这两次修谱值得肯定的是,都坚持了伯公、僚公以上至中章的固有世系,这为我们今天考察伯公、僚公的家族历史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但循州谱将伯、僚公的族源改为井公系属于误判。请看,当时黄金济所修谱本编辑“凡例”就是这样叙述的:“吾族肇分俱不出二十一子,但遍观吾派藏谱,或宗化公或宁公,今按宋遗谱中丞洽所序,二十一子惟郑夫人第六子井迁居江西南丰双井头,吾派实出双井,故断以井公为一世祖云。”实际上,伯僚公的家谱记载为“出自双井”,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情况。但黄金济他们不了解城公后裔中也有人迁居南丰二十七都双井,就根据淳熙年间御史中丞黄洽序言的叙述,认为迁居江西南丰双井头只有郑夫人第六子井公。于是,在续修新谱时,就将祖源改为井公了。显然,这是一个因事实不清而产生的误判。
为了与井公世系衔接,“循州谱”对伯、僚公的世系做了修改,添加了“井公—冈公—元义—阁公—万荣”这段世系,整个世系变成:峭山公—井公—历尧—冈公—元仪—阁公—万荣—中章—先刚—春公—尚义—淑能—震公—文公—景升—海龙、海虎、海豹……
实际上这个世系增加的“冈公、元义、阁公、万荣”这几代,是淑能公的堂兄淑扬的传人。于都谱记载的淑扬上下的世系是:中章公,生二子:先毅、先刚。先刚公,生一子:春。春公,生二子:尚仁、尚义。尚仁公,生一子:淑扬。淑扬公,迁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瓦子街,生一子:冈。冈公,罗氏,生五子:元一郎、元二郎、元三郎、元四郎、元五郎。元二郎,为迁居会昌之始祖,生一子:觉。觉公,生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循州谱把“冈公、元义、阁公、万荣”这几代作为中章的祖辈安排在前面是错误的。这支人今天还有不少的后裔居住在江西于都县,
注意,这里的“觉”即“阁”,音相近而误写。而元义则是循州谱有意将冈公的五个儿子“元一郎、元二郎、元三郎、元四郎、元五郎”写成“元益、元义、元三、元四、元梧”造成的。奇怪的是,江西于都今天新修的谱居然又在中章的前面加上了“冈公、元义、阁公、万荣”这几代,显然这是受了原循州谱的影响。
三、井公谱中的不实之辞应该删除。
今天有些井公谱确实存在一些不实之词,应该予以删除。关于井公,赣南于都谱记载他“任南丰县尉,后任知州”,逝世后葬南丰县“二十都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湾上”。而循州谱则变成:“官任朝烈大夫、刑部尚书”、“钦赐铁简”、“因教读梅州石窟都员子山径背插居,因世乱而后移居在城西厢五马坊水口住,立籍韩蒲都第一里”。显然于都谱的记载更真实。
再看震公。有谱介绍:“震公,字伯起,……淳佑王时,年方二十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官居焕章阁左司马尚书,侍读右春坊。……端拱元年录家谱一卷呈上圣览,御批云:黄氏始佐人君,经今历代簪缨,实为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庆流后裔。……公带回家谱,峭山祖书院而藏焉。”请看,淳佑是南宋理宗的年号,端拱是北宋太宗的年号,两朝相距250多年,震公怎么可能在两朝皇帝手下做事呢?这明显是将两个不同时期的黄震当成了一个人。为家谱上表获得皇上御批的黄震,字伯起,福建浦城人,端拱进士,官任广东转运使。但他不是邵武派,不可能是峭山公的传人。而伯、僚公直系上祖黄震,字中瑾,江西南丰人,南宋绍兴年间授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很明显,将两人合二为一是出于夸祖的需要。
必须指出,今天有些谱记载井公有十三个儿子也是不对的。从老谱的记载看,他娶李氏、戴氏共生有七个儿子:大成、大同、大忠、大用、大全、大兴、大盛。也有谱说大兴、大盛就是历尧、历舜,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历尧、历舜是城公两个儿子贲毓、职权的字。至于今天各谱所载的成廉、成素、成刚、奎聚、澄、维这六人,估计很可能是上述七个儿子的后裔。

广告赞助商